房屋建筑與供熱系統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房屋建筑規模巨大。其中住宅建設約占居住建筑的92%.而住宅,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社會問題。“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已成為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所提出的戰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從1979年到1998年底.我國城鄉新建住宅建筑面積158億 ㎡其中城鎮住宅宅 約35億 ㎡.農村作宅約123億MI.全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從3. 6 ㎡增加到9.3 ㎡(圖一1一1).竣 工面積從3 752萬 ㎡增加到47 600萬 ㎡(圖1-1-2).城鎮住宅建設投資從39.21億元增加到4 310.81億元(圖1-1 3). 1.7億戶遷入新居."八五"期間共完成城市住宅建設投資8 543億元.竣工 住宅10.5億 ㎡,僅1995年住宅竣工面積3.3億 ㎡.比“七五”期間增長76%.九五.期間計劃建設 住宅12億 ㎡,比“八五”期間增長14.3%.到1999年底。我國設城市加為668個.當年全國城市新 建房屋竣工面積4.362 5億㎡.其中住宅2.971 6億㎡.當年底.全國住宅總使用面積為30.505 2億 ㎡.總居住面積為21.011 2億㎡.人均使用面積達到14.2 ㎡.人均居住面積達到9. 8 ㎡分別比上 年增長0.6和0. 5 ㎡.居民生活條件大有改善。住宅建設量大面廣.至今仍呈上升趨勢.而且這個 上升趨勢還將持續20-30年。由此看出,我國住宅建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 最高峰.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不可比擬的。
但發熱電纜小編提示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我國如此龐大的房屋建筑及住宅建設的快速增長是以資源和徒源的高消耗為代價換取的.除了利用最直接的資源—土地以外。住宅能渾消耗的增長是住宅建設發展的一大限制因素.“八五.期間.找國能諫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6%.而建筑能耗年平均增長率為5.84%.大大超過能源的增長率。當前.由于我國建筑物的保溫隔熱和氣密性能很差,供吸系統熱效率低.單位住宅建筑面積采吸能耗為相同氣候條件下發達國家的3倍.到2000年.全國城市建筑耗能將占能源生產總且的14%.這枕說明.除了堅決采取節約能旅的措施之外.已別無選擇.
在我國.傳統上采暇地區為一年內日平均氣溫低于或等于5℃超過90天的地區.這個范圈大部分在淮河以北.主要是一三北,(即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全部城鎮居住人口有1.5億。1995年底采吸地區城鎮共有房屋建筑面積37.4億12,其中住宅20.2億m1.占54%.城鎮供熱方式大體分為火爐采暇、分散鍋爐房供吸、區城鍋爐房供吸、城市集中供熱等幾種.也有那分工業余熱及廢熱用于建筑采吸,除此之外.隨瀚城市能譚結構的變化.出硯了戶用燃氣采暖及電加熱器采暖等新型采暖方式.
我國城市集中供熱(僅指有集中熱源.通過管通愉送熱煤的傳熱系統)發展很快,詳見表1-1-1。
1997年全國集中供熱面積為80746.7萬㎡.比1996年增加9.96%全國已有286個城市敷設了城市供熱管網一“三北”地區集中供熱普及率為29. 08%.
現在找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數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多(見表1-1-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城市供熱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也必然會增加和提高。
從北方采映地區大城市來看.以分欣訣爐房供吸比重最大.據對29個大中城市近3. 7億㎡的實地調查,分散鍋爐房供熱占我國總供吸面積的84%,供暖面積小于5萬㎡的鍋爐房占90.2%,鍋爐容量小于4 t/h的占91.5%.供吸面積在I萬㎡以下的鍋滬房占鍋爐房總數的64%。從發展趨勢看,火爐采暖比例在逐步減少,集中供熱、區城聯合供熱和小區鍋護房供暇It逐步增加.熱電聯產也日益增加.戶用姍氣采吸和電加熱采吸在北京等大城市和南方過渡地區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以滿足電力工業結構的調整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在采吸地區,集中采暇房屋的室沮設計沮度一股為18℃.但實際運行室溫多數偏低,公共建筑多為14-18℃.住宅為13-18 ℃.接通城市熱網的采吸建筑室沮較離.平均在16℃以上.
為了使我國建筑隨同我國經濟社會一起.走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部于1986年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建筑節能標準.即《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破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目標是在1980, 1981年當地通用設計的基礎上節能30%. 1995年12月建設部批準了上述標準的修訂梅.并自1996年7月1日起實絕.目標節能率為50%.標準提出的目標應通過兩方面來達到,即通過提高圍護結構保沮性能、改善門窗密閉性.以及通過提離供熱系統運行效率來達到.
今后幾年,是我國人民向小康水平過波的關健時期.隨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室內熱環境要求也必然提高.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示范小區規助設計導刻附錄I-城市示范小區住宅設計標準建議中.在室內環境質盆標準項.規定冬季采吸地區室內溫度為16-21℃ .這就要求供暖系統設置房間室溫調節與控制裝置。